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bet365娱乐平台 > 机关建设
回乡调研报告 赵华军
时间:2018-03-06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 字体:  】 打印本页

  送走人情债 新风扑面来 

  ——湖北房县人情新风改革探索见闻 

农业部bet365娱乐平台  综合处  赵华军

    

  崇尚礼仪、重视人情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熟人社会圈子小,人情味儿很重要。但不知从何时起,农村人情消费开始变得泛滥,许多人不堪重负却又抹不开面子。如何推动移风易俗,着力治理和规范变味扭曲的人情风,把人们从繁重的人情债中解脱出来,已成为当前推进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一个重要拦路虎。 

  湖北房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立足扶贫攻坚大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在治理人情歪风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党员带头、村民自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趟出一条系统化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人情新风的路子,赢得了群众认同、上级肯定和媒体推介。笔者通过查阅有关材料,并利用春节期间走访探询,对房县的人情新风改革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见闻和思考汇报如下。 

 

  曾经鞭炮一响就得送礼 

  湖北房县尹吉甫镇双湾村,一个两三百户的小山村,在几年前村里常常是“说不出啥事,就送礼待客”。不光婚丧嫁娶,乔迁、开业、升学、祝寿、满月、住院等等,甚至买辆车、杀头猪,很多人家都要办酒席。“早上鞭炮一响,棚子一搭”就是这家要办事待客的“信号”。听到“信号”的村民,就会思量拿多少钱参加。对很多村民来说,不去丢面子,结果只好把买种子化肥钱先拿来随礼。村民们一年挣不下几个钱,很多都花在办酒待客送人情上了,而各家各户办事又赛着放鞭炮、讲排场,流水席一开,吃不完的直接倒掉再开一席。这既浪费人力财力,又败坏社会风气,还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房县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当地请客收礼的现象一度泛滥,沉重的人情债让很多村民苦不堪言。有村民编了顺口溜,“年终算一账,心里直发慌。一年血汗钱,几乎都花光。家家想办事,户户都效仿,巧立名目办,形成坏风尚。” 

  “不刹人情风,扶贫白费工。”针对当地人情风盛行的危害,基层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双湾村村支书李有权和周边村的几位村支书一合计,觉得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他们找到镇上县上,希望上面帮忙拿主意“治一治”。县乡干部也认为,绝不能让人情债成为脱贫攻坚的绊脚石,但是人情往来这个问题不能“硬来”。究其原因,人情风盛行,一方面是老百姓富了,炫富、攀比和爱面子心理作怪,另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生活缺失,群众表达亲情友情缺“尺子”。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发挥好群众自治作用,立破并举,疏堵结合,让政府引导和群众主导共同发力。 

 

  “五步走”打好治理组合拳 

  为了不让人情债成为扶贫路上的绊脚石,该县尹吉甫、青峰等乡镇在县委宣传部、纪委、文明办等单位的支持下先行动起来。 

  第一步,明确标准“立”新风。召集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表决,以村规民约形式出台限令,明确除婚丧嫁娶按照标准操办外(不超10100人,礼金不超100元,酒席不超300/桌),其他不得以乔迁、升学、祝寿、庆生、参军、开业等名义请客收礼。即便是属于可办范围的,也要提前登记备案。同时,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人情新风榜样、乡贤人士等为主组建“清风协会”“红白理事会”,及时对歪风进行劝导制止。 

  第二步,宣传普及“吹”新风。组织报纸、网站、电台、电视台讲述人情新风好故事,在村头街巷广泛设置文化墙、公益广告、遵德守礼提示牌,开通宣传车、村头广播,户户签定承诺书,村村发放告知书,让新风观念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覆盖全县。 

  第三步,价值引领“化”新风。县里提出化繁为简、勤俭创业、遵德守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的人情价值观,2015年起相继出台《关于叫响做实婚丧喜庆“人情新风”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婚丧喜庆人情新风的紧急通知》等规定,在全县上下开展移风易俗人情新风活动。先后安排5轮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新村行动,播撒文明种子,引导人们心甘情愿接受新风。 

  第四步,项目建设“育”新风。县里将人情新风、文化小康纳入脱贫攻坚行动,采取文明办“点菜”,政府“买单”的方式,项目化推进人情新风建设。统筹资金670万元,建成人情新风文化大院60余个、人情风服务队200余支,积极对符合条件的人情活动进行公益性表演服务,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第五步,健全机制“保”新风。首先是构建工作机制,事前情况全掌握、政策全提示、操办全指导,事中抓监控、抓服务、抓安全,事后一律评估、一律上榜、一律激励,实现乡村新风事前事中事后紧盯、入口出口全程锁定的推进体系。接下来盯住重点群体,区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村两委、农村知客、流水席厨师、场地租赁业主、民间艺人、婚庆公司、宾馆、贫困户、一般群众等11类群体,有的运用党纪法规“硬”约束,有的运用市场监管“准”约束,有的运用政策待遇“软”约束,让人们对各类人情招待不愿、不敢、不想“办”。三是做实激励机制,将人情新风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纳入乡镇党委主体责任,实行文明创建“一票否决”,确保纪律规矩执行到位,责任主体落实到位。 

  从治理到规范,从管理到服务,房县通过立破并举、疏堵结合,以乡规民“约”、红黑榜“晒”、家风家“教”、十星建“创”、乡风协会“劝”等载体平台,通过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的工作措施,有效遏制了曾经泛滥的人情风。 

 

  新风给群众更多获得感 

  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在乡村锣鼓喧天、爆竹连天的没了,礼车长龙、占道搭棚的少了,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的人情新风基本确立。深入人心的人情新风开始反哺社会,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是人情负担越来越低。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大操大办的现象基本杜绝,顶风违纪发生率接近于“零”。就普通民众而言,巧立名目的婚丧喜庆宴请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从一些乡镇了解的情况来看,民众的人情项目改革前的由十几项减至两三项,年随礼金由2万元减至5000元左右。 

    二是乡风民风越来越淳。乡村里遇事不办的多了,请客送礼的少了;红事新办的多了,高价彩礼的少了;白事俭办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不少人把办酒席、放烟花爆竹省下的钱,用于投资生产、修桥铺路、扶贫帮困等上来。 

  三是文化生活越来越美。全县着力打造了人情新风、文体广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站、身边榜样、县风家训、十星文明家庭、乡规民约、特色文化墙十个项目,建起了一大批农村文化大院。农耕之余,人们从人情债、牌桌上、酒席中、迷信里走出来,结伴来到文化大院,看看书、读读报,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聊聊天,实现了唱起来、舞起来、乐起来、笑起来。   

  四是创业劲头越来越足。群众普遍反映,人情少了,省的不仅是钱,更重要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少贫困群众在人情新风的哺育下,摆脱游手好闲、混吃混喝的习性,开始更多地从事生产生活,用勤劳的双手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打造乡风文明新气象 

  人们常说“死要面子活受罪”,人情往来关系到乡土社会“面子”和“里子”问题。人情陋习能不能治,人情新风又如何立,笔者相信,湖北房县和其他不少地方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可以看出,该县通过依靠乡规民约、村民自治、党员干部带头,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大力开展乡村新风改革,有效改善了乡村风气,提升了乡村文明,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该县的做法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肯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是发生在农村老百姓身边的小事,但实际上小事不小,知易行难。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有所作为。在如何“为”上,通过房县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三点启示: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推动治理多元化。人情风成为社会公害,人情债成为脱贫致富的绊脚石,党和政府必须旗帜鲜明地站出来“主导”和“发声”。但人情牵动方方面面,治理人情风必须综合运用教育、政策、文化、道德、制度的力量,实行“十个指头弹钢琴”。党委宣传部门、文明办牵头构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体系。纪检监察部门从严执纪、强化问责角度,着力在党员干部及国家公职人员中普及人情新风。食药监、民政、卫生、工商、安监等部门加强农村餐饮、婚庆、宾馆、租赁公司的行业监管。村组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户户引导、家家劝导。村干部、党员、公职人员当标杆,做表率。各方面力量会成一股绳,有助于形成政府、社会、公民多元合作局面,激发多元化主体治理活力。 

  二是坚持立破并举、疏堵结合,推动治理服务化。治理人情风,必须把正常的民俗风情、人情往来,与巧立名目、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区别开来。在操作层面,要坚持立破并举、以立为主,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不能简单地一“堵”了之。注意顺应群众心理,在婚丧喜庆激励约束机制、简办设施场所、健康文体活动上创新,变治理为服务。哪怕是对制止了的乔迁、升学、祝寿、庆生、参军、开业等宴庆活动,也要提出替代方案或者打开“出口”,支持镇(村)集体以健康文明的方式帮助群众庆贺。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村民自治,推动治理法治化。考虑到人情风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群众性,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人情新风,党和政府必须站在群众视角、道德高度。一方面,要坚持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党和政府有为不滥为,指导不主导,帮办不包办,重在立价值、建机制、搭平台、树标杆;另一方面,把人情自治作为根本手段,用好村规民约,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的优势,吸引、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人情自治。 

  《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培育文明乡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中,我们相信,只要发挥好党政主导、群众自治的作用,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就一定可以把规范乡风民俗、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转化为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转化为精神脱贫、文化小康的过程。    

  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地区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引导。加大对倡导人情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风尚活动宣传力度,坚持正面引导,用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教育群众,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方面的典型和经验,广泛宣传干部群众在移风易俗实践中的新创造新成效。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忆苦思甜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宣传教育,通过正反案例说教和算帐对比等形式,引导人们弘扬崇尚科学、文明节俭的时代风尚,树立健康高雅、节俭文明、喜事新办的理念,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奢靡之风。 

  (二)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推进“十星文明户创建”全覆盖,针对不同群体设置 “十星”内容,引导文明行为。巩固综合文化中心、道德讲堂、好人榜等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利用农闲和节庆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的业余时间,占领群众的思想阵地,潜移默化引导树立新习俗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