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绿剑”集中执法为抓手,不断创新执法机制,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成效显著。近三年每年保持出动农业执法人员5万人次以上,检查各类主体4万家次以上,立案查处违法行为1400起以上,其中5万元以上大案2013年12起、2014年18起、2015年15起。
坚持一把“绿剑”亮到底,创立了浙江农资打假的品牌。2002年以来,浙江连续15年组织开展“绿剑”集中执法行动。2013年,提出以“绿剑”3+X行动统揽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即每年组织春季以种植业投入品、夏季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秋季以养殖业投入品为重点的3次“绿剑”集中行动,每次行动突出重点时节、区域、主体,并组织突击暗访和重点督查。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应农时组织开展草莓、杨梅以及种子等X专项执法行动,使“绿剑”执法行动系列化、常态化。
为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浙江省各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专项执法行动,如“绿剑”护茶、护梅(莓)专项行动,中药材、高温季节果蔬用药、水产养殖用药等专项检查,查办了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2010年办理农产品行政处罚案件21起,2014年、2015年查办93起和67起。
锻造一支“绿剑”执法精干之师,奠定了浙江农资打假的基石。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全覆盖,省、市、县三级共有农业综合执法机构96个,现有执法人员编制1153人,在岗执法人员840人。浙江从2002年起实行“五有”标准,即有健全机构、有精干队伍、有配套设施、有完善制度、有工作成效的规范化建设;2006年开始推行农业执法绩效考核;2012年开始推进部、省联动创建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5年来共评选省级示范窗口33个、全国示范窗口7个。
浙江在执法人才培养上狠下功夫,每年至少开展3次百人规模以上执法人员培训班,对执法机构负责人、执法骨干和新进人员等分层次进行培训,不断完善全省农业执法办案人才库;组织执法办案人才开展疑难问题研讨,以纪要形式印发各级执法机构参考;定期开展全省农业行政处罚案卷评优和随机抽检2种案卷评查方式,不断提高案卷质量,近几年推荐参加农业部评选的案卷全部被评为部优秀案卷。浙江还针对执法人员流动性大、新手多的实际,组织全省执法办案人才编辑出版了《农业执法检查实务丛书》,被农业部选为执法实务培训教材。
为保障农资打假工作经费,浙江省财政预算单列“护农保安全”工程,每年下拨800余万元,用于全省检打联动和监管信息化、执法智能化建设。为适应新形势,省农业执法总队开创“互联网+农业执法”新思维,提高执法智能化水平,一方面逐年为市县配备便携式打印机、执法移动终端、执法记录仪等现代化执法设备;另一方面,委托开发了农业执法智能处理系统(浙江专用版,简称执法通),在全省推广应用,并于今年起全面依托执法通系统开展网上办案。
创新一批磨砺“绿剑”的机制,激发了浙江农资打假的活力。2013年,浙江推出大要案通报表彰、执法建议书和案件督办三项制度,近三年对5万元以上的共45起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大要案予以通报表彰,并从中遴选成绩突出的共31个单位予以厅通报表彰,有效引导和激励了基层严执法、办大案的热情。建立健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继2015年6月浙江与江苏等八个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立了农业执法省际协作办案机制之后,今年又与上海市签订了浙沪农资打假省际协作协议,在案件线索通报、协查、联合办案等五方面有效对接。健全跨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今年浙江省农业厅联合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全省农资打假联合执法行动,并与省公安厅联合发布《浙江省关于建立农业公安部门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建立联席会议、通报会商、介入与移交程序、执法联动等制度,进一步推动农业执法与刑事案件衔接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浙江在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农资可追溯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入探索。2011年,浙江开始实施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动态掌握农资购销存情况,建立农资商品可追溯试点。截至2016年6月,全省87个涉农市、县(市、区)的3568家农资经营单位应用了信息化系统,基础数据库录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6683家,备案农资商品42892个,初步建立了农资质量溯源体系和违法产品信息预警体系。浙江各地积极推进以“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服务农民、保障农业”为核心的农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放心农资示范店、诚信示范企业创建等评比活动,采用“政府购买专业评级”、“委托第三方信用评级”等方式,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和分类监管,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为打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